我们常会听到类似关于汉语的预测:“中文20年后会成为国际语言。”人们不会问20年是怎么推算出来的,往往先会喝彩。据我所知,1956年就有名家如此宣称过,也同样赢得过喝彩。这种很容易获得喝彩的断言到2028年会不会变成现实呢?现在看来,难度还很大。
其实,“国际语言”的定义可以有狭义和广义。按照狭义,早在1946年,中文就取得了联合国官方语言的“国际语言”地位,何必还要有人说“20年后” 呢?但是,如果按照“国际语言”的广义理解,即世界范围内通用的书面语和口语交际工具,那中文到底还有多远呢?
先看中文在联合国的地位。作为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的中文,在联合国的处境一直非常尴尬。依据联合国大会“议事规则”的规定,联合国散发的文件应以6种官方语言(英、法、俄、中、西班牙和阿拉伯语)并存。但是,由于在联合国成员中几乎只有中国使用汉语,汉语在联合国内的使用频率和流通率最低,人们常用的还是英语和法语。联合国总部三层是新闻媒体资源中心,那里的新闻稿甚至安理会报告,基本上都为英文,其次为法文,鲜有中文资料。<--Element not supported - Type: 8 Name: #comment-->
与汉语遭遇的尴尬相比,世界上还有一些语种正加紧为列入“联合国官方语言”而努力。2007年4月,印度外交国务部长夏尔马即表示,印度应努力使印地语早日成为联合国官方语言。此外,德语、葡萄牙语也不能低估。如果印度、德国、巴西、日本等4国成为常任理事国,那么印地语、德语、葡萄牙语、日语也会成为联合国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。
据一份联合国调查和统计资料,多年来实际使用的“世界十大语言”排行榜依次是:英语、日语、德语、法语、俄语、西班牙语、韩语、阿拉伯语、汉语、葡萄牙语。汉语在世界上只排在第9位,甚至落在西班牙语、韩语和阿拉伯语之后。
有人认为,汉语应该排名第一或第二,因为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。这是思维定式造成的误解。使用印地语的人口,很可能赶上或超过中国人。但是,上述排行的根据一是世界上这种语言的使用情况、通用的范围;二是在国内国际受重视的程度;三是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各方面交流中的使用频率等原因。
有些人还认为,中文没有语法,象形字的特点使老外一看就能猜出意思,比英语发音容易,发音音节也要短得多,这些都使外国更容易接受中文。这可能又有些一厢情愿了。笔者曾经在北京一所大学教过几年汉语,学生来自欧、美、日、阿拉伯、印度等各个国家。所有的外国留学生都体验到:“学中文非常难!汉语的声调发音很难,学写汉字最难!比学俄语、阿拉伯语还要难!”许多外国人公认:“学汉语汉字,唯一的办法就是到中国本土。自学英语、法语很容易,但要自学汉语,基本不可能。”
在美国和欧洲,甚至在东南亚,华裔第一代当然用中文;但是第二代就大多只会说汉语(母语)不大会写汉字;到第三代,基本上不会中文(汉语和汉字)了。这不是“不爱国”或“忘祖宗”的问题,而是汉字与其他相比确实非常难学!很少有外国人会熟练地在电脑上打汉字,更少看到老外能够熟练使用“五笔字型”拆汉字,而我们打英文却很容易。凡此种种,并不是说学中文没有前途,而是在提醒我们自己,不必高估汉语的国际地位,也不必过于乐观地以为中文会轻易地战胜英文。